以下內容轉載自「36 氪」
作者:張丞
36 氪獲悉,合成生物技術公司藍晶微生物 (Bluepha) 近日獲得數千萬元 A+ 輪融資,投資方為松禾資本。探針資本繼續擔任獨家財務顧問。藍晶微生物聯合創始人兼 CEO 張浩千博士表示,本輪融資將主要用于完善生物研發自動化系統 Holog 的部署以及加速現有管線的產業化落地。
藍晶微生物專注于合成生物技術研發和創新應用,主要針對生物功能分子和新型功能材料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研發方案,包括完全可降解生物材料 PHA、植物天然藥用分子和新型體外診斷試劑。
藍晶微生物曾在 2017 年 2 月獲得峰瑞資本領投、啟迪創投跟投的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2018 年 5 月,獲得 1000 萬元 Pre-A 輪融資,由力合創投領投,天使輪投資方峰瑞資本繼續跟投。在 2019 年 11 月宣布獲得 4000 萬元的 A 輪融資,由中關村發展啟航基金、中關村發展前沿基金和深圳前海母基金投資,峰瑞資本繼續跟投。
藍晶微生物現階段主要通過提供合成生物學教育開發方案和 B 端大客戶定制化開發方案獲得收入,未來將加快推進與 B 端客戶的合作開發和自研管線的規模化生產。目前客戶主要分布在精細化工、醫藥健康和農業技術等領域。例如藍晶微生物于 2019 年與中化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完全可降解生物塑料 PHA 的產業化。目前按照年產萬噸規模的工業生產模型計算,藍晶微生物已將 PHA 的生產成本降至接近現有石化塑料的成本價格,未來還具有進一步降成本的空間。
為了提升微生物定制開發的效率,藍晶微生物針對合成生物學的設計、建造、測試三個步驟自主研發了國內首個生物研發自動化系統 Holog,該軟件整合了既有開源的和藍晶微生物自有的基因元件庫數據和微生物底盤數據,以實現研發的全流程數據化和自動化。
本輪融資后將開展軟硬件整合,進行 Holog 本地部署。藍晶微生物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李騰博士表示,研發自動化系統將使得生物研發更為柔性靈活,提升研發數據的可重復性,并且可以實現全過程的數據沉淀積累。目前國際上只有少數幾家公司開發出了自動化軟硬件系統,如美國的合成生物技術企業 Gingko Bioworks 和 Zymergen。
藍晶微生物計劃在未來進一步開放 Holog 系統,將其作為技術平臺支持更多針對不同領域垂直場景的合成生物技術初創企業進行定制化開發,充分利用中國在合成生物技術領域具備的高端人才紅利。
隨著合成生物學領域不斷產生技術突破,藍晶微生物希望在基因組層面上針對自然基因改造重組并實現產業化的同時,也能進一步掌握設計自然界不存在的新基因和新蛋白質的技術能力,從而能夠設計和合成指定結構的化合物。這一技術能力可用于研發全新結構的小分子及大分子藥物。
合成生物學作為前沿交叉領域近年來發展迅猛。隨著產業上游 DNA 測序和合成的成本以超過摩爾定律的速度下降,基因編輯技術的進步,合成生物學的產業化進程整體進入加速階段。
針對日益增長的分子和材料創新需求,合成生物技術在醫藥、化工、農業、消費品等諸多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場景,根據 Synbiobeta 預計到 2025 年,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制造的經濟影響將達到 1000 億美元。
全球資本市場也越來越關注合成生物領域,2015 年該領域公司融資規模達到 10 億美元,而在 2018 年達到近 40 億美元。包括微軟、軟銀等在內的國際知名企業近年來都有持續投資。國內合成生物領域的公司如凱賽生物,已于 2019 年 12 月提交招股說明書,為該領域第一家申報科創板的企業。